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5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96篇
系统科学   47篇
丛书文集   30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22篇
综合类   223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系统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对策是改善低渗碳酸盐岩气藏进入开发中后期效果的重要技术手段。针对该类气藏进入开发中后期地质、生产动态以及开发方式上相对于早期的变化,围绕气田挖潜与提高采收率,梳理了该类气藏在面临侵蚀沟槽发育、储层低渗非均质性强、低压低产井多等特征时,剩余储量挖潜、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和井网完整性评价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在复杂岩溶储层描述、低渗气藏精细动态评价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以"沟槽挖潜、井网优化、增压开采、排水采气"为核心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思路与对策,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M气田。结果表明:M气田可新增动用储量220.3×10~8 m~3,增产气量303.4×10~8 m~3,提高气田采收率6.8%。研究结果对国内同类气藏的开发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2.
 采用Fredlund解析关系式描述渗透系数与基质吸力之间的关系,对渗透系数取值进行函数方式改进,探讨了渗流条件下重金属运移过程。基于渗流理论建立起尾矿库污染物迁移的二维数值渗流场模型,应用有限元方法进行运算求解,将计算得到的渗流场结果作为母模型,引入溶质迁移子模型进行耦合运算。计算结果表明,尾矿库服役期间周围土壤中重金属离子污染物的迁移范围不断扩大,污染物浓度随着迁移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变小。计算显示,从第2750天开始重金属污染物在渗流的作用下开始在土壤边坡中显露,并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并得出污染源在渗流条件下的迁移路径。渗透系数经改良之后的计算结果与该尾矿库重金属污染监测情况相符,在模型误差允许的情况下其计算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03.
 CO2驱作为一种成熟而且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提高原油采收率(EOR)技术,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CO2驱中,CO2溶解于地层水后与岩石产生反应,改变岩石的孔隙结构、润湿性等。为确定CO2驱后岩石的孔隙结构、润湿性的变化规律,本文针对大庆F油层实际情况,在模拟油藏条件下,通过实验方法对天然岩心展开CO2驱中岩石性质变化的室内研究。结果表明,注入的CO2改变岩石的孔隙结构、渗透率以及润湿性等。随着CO2与岩石接触时间增加,岩石中小孔隙及大孔隙所占比例增加,中等孔隙所占比例减小,渗透率逐渐增大,亲水性逐渐变强。这是由于CO2溶于水后显酸性,与岩石孔隙表面的矿物成分发生反应,改变了岩石孔隙表面矿物组成和岩石的孔隙结构。  相似文献   
104.
东海低渗储层具有埋藏深、温度高、边底水发育、平台空间小等特点,采用传统加砂压裂方式初期产量低、压后压降快、有效产能低,无法满足海上经济有效开发的需求。因此,基于平台化压裂的技术瓶颈,开展二次加砂压裂增产机理及适应性评估,通过技术优化研究,确定了二次加砂压裂施工排量、加砂规模、二次加砂比例、中途停泵时间等关键参数,优选评价了压裂液和支撑剂材料,并评估了平台空间综合利用,形成了一种适合海上低渗平台开发的增产技术。DX-B5井的实施效果表明:二次加砂压裂技术首次应用于海上低渗油气田,并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相比邻井初期产量增加了2倍,累计产量增加了3倍,针对类似储层条件的油气井,可推广应用于东海及国内其他海域的低渗储层增产开发。  相似文献   
105.
单目标选址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有关文献中关于选址问题的算法,做了概述和利弊分析.研究解决不带约束的单目标绝对值距离选址问题,建立该问题的数学模型,引入适当的变换,转化为一个线性规划模型,利用单纯形法对其进行求解,计算实例表明这种方法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106.
 利用核磁共振仪、原油气相色谱仪、细管实验和特低渗透岩心物理模拟实验,对细管实验的CO2非混相驱和混相驱驱替原油过程中的产出物和残余油进行取样分析,并结合核磁共振实验分析结果得到特低渗透油藏注CO2微观驱油机制.结果表明,CO2非混相驱主要是萃取C18以前的组分,而CO2混相驱,不但可以萃取C18以前的组分,也能萃取C19—C25的组分,初期主要萃取低碳分子的组分,随着驱替的进行,逐步萃取较高碳分子的组分;与原油组分和非混相驱的残余油组分相比,混相驱的残余油中轻质组分所占比例减少,中间组分和重质组分所占比例较大,导致残余油黏度变大;在非混相气驱和混相气驱时,由于残余油黏度发生变化和胶质沥青沉淀,使岩心孔隙中一部分流体变成不可动流体,核磁共振图谱发生左移现象.  相似文献   
107.
 鄂尔多斯盆地由于特殊的构造特征和沉积背景形成了大面积的低渗透储层。根据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岩心观察、物性分析、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总结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X油田长63超低渗透储层的微观特征,分析得出超低渗透储层主要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影响。研究区岩性偏细,以细砂岩为主;填隙物含量高;储集空间主要以剩余原生粒间孔与溶蚀孔隙为主。从物性角度来看,储层主要属于低孔、特低孔、超低孔-超低渗储层,以小孔细喉型为主。储层微观特征主要受宏观地质因素控制。沉积作用控制着储层的岩性和填隙物的含量,决定着原生孔隙的大小。成岩作用的压实作用与胶结作用破坏了原生孔隙,溶蚀作用提供了大比例的次生孔隙,改善了研究区的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108.
为研究岩体渗透各向异性对地下储油洞库的水封性影响规律,建立油库单一洞室的二维等效连续介质模型,用不同渗透张量表征岩体渗透各向异性的不同情况,并开展数值模拟。从洞室周围水压力、渗流场和涌水量等角度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并评价了洞室水封性。结果表明:岩体各向渗透性较均匀时,储油洞室水封性要求相对一致,有利于水幕系统的统一设计和施工处理,容易通过设置的水幕系统保证洞室整体的水封密闭;岩体最强渗透方向在45°~90°之间时,有利于水幕系统的水压力向下传递,形成高水力梯度区包围洞室,保证洞室密封。  相似文献   
109.
相对渗透率是一个解释多相不可压缩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流动的复杂影响的重要参数,以便校正达西单相流动
方程。但是影响相对渗透率的因素很多,如:流体饱和度、岩石物性、润湿性、历史饱和度(滞后效应)上覆压力、黏土
及颗粒含量、黏度、温度、表面张力、束缚水饱和度、驱替速度和末端效应等。利用桓冠仁、沈平平的均质岩芯一维渗
流相渗推导结果,考虑长岩芯驱替室内实验中一维岩芯排列的非均质性和长岩芯逐级调和排序的特点,利用Matlab 软
件拟合出逐级调和平均渗透率与岩芯累计长度的关系,并反求出绝对渗透率倒数与累计岩芯长度的关系,将关系式由
离散模型转化成连续模型,并代入一维均质相渗模型,利用WC 油田长岩芯驱替实验数据计算出长岩芯驱替过程中不
同位置的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10.
油藏启动压力梯度对油藏的储层动用有着很大的影响,启动压力梯度越大储层越难动用。从低渗透油藏流体
渗流机理上出发,采用现场早期束缚水条件下单相渗流的生产动态数据及试井解释资料,利用试井方法求得研究区的
启动压力梯度,并建立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的关系。分析典型反九点井组内注水井与采油井井间的驱动压力梯度
变化特点,据此确定井间储层物性与储量动用关系。通过对比实际储层的渗透率值与所得到的储层流体启动所需渗
透率值的大小,从而判断储层内流体是否流动。该方法采用定量分析低渗透油藏井间储量动用状况,为同类油藏确定
井间剩余油分布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